加入收藏 | English

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 时间:2020-04-06 点击数:


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党建工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课程思政”建设为载体,有助于提升党建工作成效,有助于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打通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通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和使命。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党建工作充分融通,齐抓共建,凭借专业课程关联广泛的优势,探索出“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创新党建育人工作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悄无声息的融入专业课堂,促使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无缝整合为一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扎实落地。

二、现状底数或原因分析

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贯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的新方向,正成为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方法、新途径。加强新形势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性地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也使“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新载体、新途径,为教师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拓展了新平台、注入了新活力。专业课中探索开设思政课堂是落实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措施,是个一举多得的活动。一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可以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被动局面,为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种方式。二是在专业课堂实施思政教育,二者融合,润物无声,结合实际融入专业知识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效果更加直接。三是在专业课程中开设思政课堂,结合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要准确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育人价值,需要授课教师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思想政治学习功底,这在客观上又促使广大教师自主学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加深理解、接受思想理论再教育的过程。

三、目标任务

坚持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深度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全体党员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推出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确保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导向相统一的理念,各门课程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落实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等全过程,都要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各专业根据不同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二)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培养。要优化教学方式,广泛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推动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课程+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做到思政教育易开展、接地气、有成效。

(三)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计划。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交流培训,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把好教材选用关、管理关。在已有六门实验示范教材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批通识课程类、专业课程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中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相关项目,全面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选树一批优秀教师和团队,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提升教学技能。

(四)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育人意识,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充分运用教研室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先进模范教师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切实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向同行、协同创新,充分运用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外出进修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新时代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每年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培训,广泛学习“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全国教学名师等先进典型, 砥砺思想品质、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明确教师教学职责,引导教师将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激发教师为人师表,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六)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在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都有德育功能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课程类项目的遴选立项、验收和评比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观测点。

四、总体思路

(一)强化阵地意识,夯实高校党建工作根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课程思政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通过外出进修学习和专题集中培训、研讨,着力提升专业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基层党建提供学科依托和理论支撑,提升高校党建的思想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优化院系党员队伍结构,切实做好在博士队伍中发展党员的任务,增强基层党建的组织力。构筑大思政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和堡垒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二)创新教育载体,拓宽基层党建工作思路。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新探索,积极筹建党建沙龙、党建文化走廊,促进党建和思政课教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互动互鉴。通过在实习基地建设党员示范岗的方式,统筹校内外资源,完善实践教学路径,开设融合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综合实践课程,定期开展国情党情社情调研、红色文化考察与传承等实践活动,实现高校党建理论教育和思政课堂的延伸。把握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规律,通过完善课程思政慕课群、课程思政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和设立“生命之光-德融课堂”公众号的方式,站稳站好“互联网+”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新平台,整合线上线下有效资源,做好做实顶层设计,打通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微通道”。

(三)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实效。党建和课程思政二者同向同行、相互促进。高校基层党建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效整合学校党建资源,创新党务工作机制,“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老路子。党总支出台教师党员组织生活指导意见,指导教师党支部充分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日常载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建立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鼓励党性修养较强的党员教师积极上党课,组建一定数量和比例的师生混合党支部,凸显高校党建工作的组织育人功能,形成兼具开放性和科学性的高校基层党建和思政工作体系,发挥协同联动效应,共同开辟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新局面。

五、推进措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开展深度融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党建为引领,开展顶层设计,制定了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根本性举措、开展全方位行动、实行有步骤推进的总体建设思路。做好结合文章,建立“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党支部工作日常融入机制,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

(二)把课程思政育人落实到每一名党员教师。针对“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党总支指导教师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快速掀起“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持续营造浓厚氛围,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党总支书记牵头,面向全校78个教师党支部开展支部书记访谈,为支部书记答疑解惑,为基层党支部破解“课程思政”建设难题提供有益良方,为学校党建督导专家出谋划策,为党支部组织好“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个性化建议;在教师党支部中挖掘有特色、有风格的党支部建设案例,积极与支部书记进行探讨,帮助党支部拓宽格局和视野,与党支部共同打造有深度、有高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三)把先进经验推广到每一个教师党支部。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邀请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和支委以介绍经验和现场访谈的形式,结合各自专业和课程特点,就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的经验和做法、在本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难点和落脚点等内容进行介绍和展示。党支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题党日活动实景展示,为规范化、可复制开展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生动的示范。教师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课程思政”创新案例设计交流和公开课展示交流活动。对工作突出的党员进行表彰,并将其工作案例汇编成册,给基层党组织以启发和思考,成为教师党支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参考资料。

(四)探索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六步工作法”。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强化遵循“六步工作法”,包括学(系统学习)、研(明确思路)、试(先行先试)、挖(集体备课)、标(标杆示范)、固(固化成果)6个步骤——学:党支部组织党员通过学理论、学立场、学方法,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和关键;研:发挥党支部思想引领、组织协调、服务引导的作用,开展学习、调研和讨论,梳理总结党支部的经验和做法,明确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思路;试:在建设初期,党支部选取部分课程进行试点,大胆探索、创新引领,注重效率性和统筹性,以试点为契机,突破难点建设,摸索有益经验;挖:采用集体备课形式,集中党支部优势力量,深挖“思政教育元素”,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标:在试点的基础上,党支部应努力打造示范课程、示范案例,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彰显标杆效应;固: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以专著、论文、一流课程、慕课群等形式固化成果。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组织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领导及系主任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加强与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马克思学院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进一步发挥好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三)强化顶层设计,着眼立德树人。切实发挥学院党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构建“院党总支直接领导+党支部+教师全员参与”三级联动、逐层引领为模式的组织领导体系,坚持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聚焦“全面发展”、突出“传道解惑”、着眼“立德树人”,统筹推进,务求实效。

(四)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的重要依据。

(五)提供经费支持。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

(六)注重总结推广。要注重总结凝练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做法,加强宣传、交流和推广。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转化理论成果和相关制度,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整体提升学院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七)加强理论学习和工作交流,不断开拓工作思路。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要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和要求,积极开展工作交流和理论研究,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结合实际,创新思维,突出特色,让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质量完成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光荣任务。


版权所有:瑟多多app黑科技下载安装-搜狗指然  联系电话 0534-8985840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大学西路566号(104国道北)  
邮编:253023